疫情最近看似又有一波新危機,為了確診者足跡,一下子發布了百萬則簡訊,搞得人心惶惶的, 收到足跡簡訊,民眾當然會恐慌, 反射動作就是跑去快篩,有些人做事的心態就是這樣,反正就是把簡訊發了,有通知到你就好了,後續沒他事,也沒他責任,往後急診被塞爆,累死醫護和嚇壞百姓,也不關他的事。
發簡訊前有沒有想過後續民眾的反映會如何?有想到通知地方政府準備好量能嗎?費用負擔也該先講清楚。
有些國家要打第三劑了,我們是要追求第一劑的覆蓋率,還是追求完整兩劑的保護力? 想當然爾,沒疫情或每天僅各位數確診之下, 當然是拚全民第一劑,若是變種病毒肆虐,當然是要轉而追求第二劑的覆蓋率。
台灣除前三類打完兩劑的比率較高外,還有許多民眾打完第一劑、正在苦等第二劑的,他們多半有慢性病或年紀較大,在Delta病毒擴散威脅下,即使疫苗緊繃,仍該優先給他們打第二劑,才不會跟先前五、六月份一樣,重症住院又多起來, 且連帶帶來高死亡率。
現在有機師確診, 有人就說該給他們打第三劑,但疫苗不夠 ,又讓人打第三劑, 當然會引起打不到第一劑的人的不滿(有人說是相對剝奪感) ,不過第三劑應是打完第二劑後的6-8個月才有需要 ,不是當下迫切要考慮的,所以要避免現在面臨的break through infection,回過頭來想想當初該怎麼做最好?
常有這種新聞報導, 說某某人打了兩劑什麼什麼的疫苗,仍被感染,或某某人混打什麼什麼的疫苗,還是照常染疫, 其實報導這種單一個案,臨床上沒意義, 醫學是要用統計數字服人,利用文獻和國內大規模的統計資料,跟大家說現在變種病毒的突破性感染,是打哪種疫苗組合最容易 ?
有人會專注疫苗的副作用,先前有人說莫德納第一劑會有強副作用, AZ 第二劑較無, 說什麼第一劑打AZ而第二劑混打莫德納(德國總理就是) ,就像是被火車撞兩次一樣,是自討苦吃,其實 一般非高風險民眾打疫苗,自然是先求無副作用, 再求效果, 而我們這種高風險行業, 打疫苗無非是想求得更好的保護力,五月中旬前台灣無嚴重疫情,醫護當然都想等保護力較好的疫苗進來,大家想像一下,一個醫院若有醫護確診, 整個醫院和接觸到的病人,還有自己的家人和個人足跡,衝擊之大,難以想像。
AZ 和默德納都是歐美廠牌,醫護用自己專業判斷、選擇對自己保護力最好的疫苗,為何會被網軍打成唱衰AZ?過去就曾領教過台灣第四軍所向無敵,哪裡都能出征,什麼議題都能黑,但還是請頭子約束一下,要黑也請不要選這種和防疫有關的議題。
五月中諾富特事件爆發後,當時我們做第一線的,幾乎都打了當時只有的AZ,要近距離照顧病人, 至少要保護好自己,避免染病變重症,當時不打疫苗,或想等其他疫苗,除非做逃兵,自己說不幹了,否則醫院也不敢派你去做前線,此後莫德納進來, 就有聲音要求開放給高風險者混打,想必有人看到了一些數據報導了,若當時能及早開放混打,台灣現在會不會比較不會有這種突破性感染?
很多同事第一劑注射完之後,終於等到打第二劑的最後期限了(10-12週) ,算算都到第12週的最後了,眼見混打無望, 紛紛在八月第一週的最後期限打了第二劑AZ,甚至有人為了等到中央開放混打, 一直等到周五下午下班前一小時才無奈才去打第二劑 ,結果隔天下午指揮中心就說可以混打了,結果是很多二類身分的人(他們比一線醫護大量施打的時間稍晚一點)因此得到混打的機會。
機師若當初混打 ,會不會有較佳的保護力?會不會較不會有突破性感染?他們的突破性感染,應不至於到重症的程度,但會引起社區和學校的恐慌,因為台灣的防疫就是追求清零,混打會不會比較能清零、避免突破性感染?不知道,事後之師了, 真正高風險的都打完二劑了,現在談這個已經沒多大意義了。
混打開始後,不知道是誰就已經說過:「已經太遲了…」
《今天我只是把那時本院員工期盼混打,盼到天荒地老盼不到的過程寫出來而已!》